耗时4个月3名高中生把2000+名中学生的「记忆」变成一场「青春摄影展」星空体育- 星空体育官方网站- APP下载
2025-10-24星空体育,星空体育官方网站,星空体育APP下载和青春有关的叙事里,最不缺的就是勇气和无畏——学业忙碌但精力充沛,尚未成年但有想法就敢尝试。
来自成都外国语学校的李孜涵、贾蕙心、刘雨欣,三名女生凭着对摄影的热爱,发起了一场面向全国中学生的摄影比赛,并把来自全国2000多名中学生的“记忆瞬间”,变成了一场青春影像摄影展。
“记忆之格”这个名字,最初不是因青春而起,而是源于李孜涵的一次志愿者经历。
在那里,她遇到了一对老夫妻:爷爷患病多年,已经认不出身边的所有人,包括陪伴了一辈子的老伴。“他对着奶奶叫‘妈妈’。” 李孜涵回忆,“奶奶被叫了一辈子的‘妻子’,突然变成了‘妈妈’,而爷爷失去了过往绝大多数的记忆。”
有没有一种方式,能把记忆一定程度地保留下来?哪怕多年后再看,未必能完全复刻当时的心情,但至少有一张照片、一个瞬间,能证明那段时光真的存在过。
三人都喜欢摄影,但她们发现在现有的全龄段摄影比赛里,中学生被看见的机会实在太少了。
“我们有想法、有热情,为什么不为和我们一样热爱摄影的中学生创造一个机会呢?”三人想。
账号名字是反复琢磨出来的:“Vision是‘视角’,中学生的视角和成人不一样,我们想保留这份独特;High是‘向上’,希望我们对摄影的热爱能一直持续下去。”
她们通过@Vision High影像计划,在线上发起了主题为“记忆之格·记录值得被珍藏的记忆片段”的中学生摄影征稿比赛。
全国中学生都可以免费投稿,不限设备、不限手法,也没有成人专业比赛那一系列技术门槛,只要是珍贵的记忆片段就可以。
办比赛的初衷,是给中学生更多展示的机会,因此评委既要有摄影专业知识,还得看得明白当代中学生的独特表达。
这些评委有的是她们从关注列表中找来的,有的是在太古里大街上“薅”来的,有的是从参赛选手中邀请的。
来自石室中学的高中生@夏安栩Lewis,是一名粉丝过万的摄影博主。贾蕙心关注了他很久,比赛启动后她便想到了这位拍照很厉害的同龄人。
美高学生@Max,尤其擅长体育摄影方向,在国内外社交媒体上都有不少粉丝。
同样,贾蕙心又去私信他,“兄弟,可以的”,对方二话不说接下了邀请,还介绍了同是摄影博主的朋友也来当评委。
当时正读高中的@云嫣本是投稿选手,和绝大多数参赛选手不同,@云嫣已经是策划过摄影公益课、当过摄影老师,拍过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,也拍过华为、TOM FORD等知名品牌发布会的专业摄影师。
三人看见她投稿的作品,觉得“不行不行,她如果参赛肯定是第一名,干脆拉来当评委!”
她们根据报名表上的信息联系云嫣,说明意图,就这样,云嫣从选手变成了评委。
贾蕙心和朋友们在太古里拍照时,瞅到一个无论是设备和手法都很专业的人也拍照,她便上前询问对方是否是摄影师。聊天的过程中,常远给他们看自己的摄影账号,留下了联系方式。
或许是被三个女孩的热忱打动,当天晚上@常远-硬核摄影教学便接受了她们的邀请。又一个评委敲定。
评委都爽快地答应了邀约,也有了默契的共识:中学阶段,不一定每个爱好摄影的同学都有足够的时间去“修炼”摄影技术。
商讨后,大家一致决定除了从摄影技术维度对投稿作品进行打分,还要设置最佳叙事奖,鼓励那些哪怕摄影技术稍弱一点,但有热情、会讲故事的选手。
原本用来收集作品的两份问卷,很快就被填到“爆满”,最后统计下来,一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省份的2000多份作品,甚至还有海外学生参赛。
可喜悦很快被难题取代:问卷无法批量导出照片,她们只能手动一张张截图,把2000多张照片整理到腾讯文档里,再将文档交给评委们进行打分。
“那两天,我和李孜涵几乎一天24小时都在搞这个东西,”贾蕙心回忆,“更崩溃的是,因为文档储存功能太拉胯,崩了两次,我俩只能从头再来。”
复制粘贴完2000多份参赛作品时,她们又冒出了新想法:“既然有这么多作品,要不办个摄影展?”
新学期开始,平衡时间成了三名高中生的最大问题。“开学后,我们要进行统分,要和选手联系,要到他们的邮寄地址,要拉赞助,要选办展场地,要设计明信片和作品集,要去布展.......还要上学。”
贾蕙心负责节点海报周边设计,海报相对简单,她对着教程和示例海报一点一点跟着做。
没有系统学过设计的她只能上网找教程,速学InDesign怎么用。贾蕙心说道:“当时还在上课,为了卡交稿时间,老师在上面讲,我在下面边学边排版。”
刘雨欣和李孜涵一同负责与选手联系、以及展览本身相关的工作。那段时间,她俩闲下来的时间要么在和选手打电话,要么在准备和选手打电话。
大多数选手接到电话,听到自己的作品入围获奖,被选入展览以及作品集都特别开心,电话里一直说着感谢,表示这对于他们而言是很重要的一件事。
李孜涵回忆:“但也有沟通起来特别费劲的选手,比如莫名其妙地语气很冲,要求把他的作品单独放一页,或是进行特殊排版处理,更加凸显他的作品。”
除了耗费大量的时间,办展览还需要钱——场地、打印、周边、奖品,每一项都要花钱。她们没找家长要,而是决定自己拉赞助。
去学校申请活动资金时,老师要求他们签下一份“对赌协议”——比赛活动总阅读量达到多少,这笔资金才能给她们。好在帖子上线后没多久就“爆了”,学校的资金被用于此次比赛的奖品购买。
其余的赞助则是三人走出校门,和培训机构、教育品牌一笔一笔谈下来的。谈判过程中,她们遇到不少“中学生限定”问题。
比如赞助商前期聊得好好的,展览快开幕时临时变卦,觉得这场几个学生办的活动“没有意义”,不想给钱了;
或是赞助商在已经达成的协议基础上,不断对三人提要求——在线下还要留摊位、放和展览完全不搭的易拉宝;线上增加品牌露出,甚至是二维码等引流方式。
这是三人第一次拉赞助,起初想着尽量答应对方的要求,“就挺过分的,感觉有点欺负我们高中生‘啥也不懂’。”发现退一步也没换来海阔天空后,她们逼着自己态度“硬”起来。
她们找到赞助品牌,有条理地表示:“首先,合作是双方获利,我们接受的度是什么;其次,前期的线上宣传已经带来了一定的浏览量和曝光,你们现在临时变卦会给我们造成损失,这个损失需要你或者你的上司来承担。”
在最初关于办展的设想中,场馆应该是一个专业艺术馆。但考虑到办展成本,三人最终将展览场地定在社区性更强、公众更方便去的空舟美术馆。
李孜涵借助VR网站提前对展区进行布局,展览开幕前一天,她们和几个志愿者,从早忙到晚,一天之内把所有照片挂好。
有关于青春的感受,这类作品多是学校生活相关,校园里的阳光与雨雪、教室里嬉笑的身影,都是作品的主题。
学生时代他们是最热心的班级同学,在班级需要的时候,他们会勇于帮忙。他们也有着爱表演的心态、规规矩矩的黑板前,一个领头者一个小跟班,演绎一次生动的表演。
光影为笺,窗作框,在校园时光里静读。她是青春的懵懂,是藏在阳光里,未说的悸响。
曾经在地理书上看到马特洪峰就非常喜欢、它就像“山”这个字的化身,在16岁,我终于见到了它,并用相机记录下的这一瞬的美好。
这大概是我16岁时最珍贵的记忆了,我们坐上火车、搭着汽车,踏上了这片土地,我们寻着神山的足迹前进。时来的狂风骤雨困扰着我们,可风雨之后的情景,是足以使我毕生难忘的。有时我也会想,为什么我会来这。我是一个珍重回忆而惧怕遗憾的人。摄影对于我来说 是记录回忆的工具。它促使着我走向更多未知的美好,也的确为我留下了独一无二的珍贵的回忆。
也正是这些回忆,构成了我们独特的人格。我也会带着这份执着,走过更多的地方。欲买桂花同载酒,终不似少年游。
这是我拍的花朵和小动物,我把它们抠图到了一根电线上,很美,仿佛又回到了春天。
看到网上的征稿信息便想到了今年刚拍的这张,艺术节器乐音乐会上当“Memories”棱光刺破黑暗帷幕,表演者的肢体在聚光灯下凝成雕塑。空荡观众席如退潮的深海,椅背反射着舞台的余烬。创造瞬间,自成永恒。
这张照片是我在高二的最后一个晚上拍的,当时刮台风下大雨,我偶然记录下来,对于这张照片我并没有什么构思想法,当时只是想纯粹地记录雨好大。
等到我重新再看,很呼应我即将是高三的感觉,很迷茫,未来到底会是怎么样,我们从哪来,从哪去?但是人生还是这样,即使对于前途未知,但也得鼎力前行。
2000多份作品记录着中学生心中珍贵的瞬间,校园、家人、朋友、路过的风景......这些瞬间看似微小又普通,成年人或许难以理解,觉得“这有什么好拍的?”
但正是这些瞬间,让三人一次次被打动——通过镜头认识他人,感受生活的温度,看到别人眼中的世界。也是这些瞬间,在无形中讲出了一群人共同的青春。
谈到自己喜欢的作品,三人的选择都是看起来没那么宏大、没那么了不起、没那么难得一遇的瞬间
李孜涵喜欢《我妹妹和小狗》,那是一个看似很平常的画面,夕阳落下时,作者拍下了妹妹牵着小狗走在乡间路上的背影。
贾蕙心喜欢《爱》,这是一幅和妈妈相关的作品,照片定格在妈妈迎着夕阳走过来的瞬间。好像在孩子的眼中,妈妈永远都是美丽、年轻的模样。
刘雨欣喜欢《烟花》,作者给照片加上了一行注释:“每一朵烟花都是独一无二的。”这让她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看见漫天烟花的瞬间。
她们也稍有些遗憾:“大家投稿特别积极,我们只能优中选优。不少让自己触动的作品没有获奖,也没有入围。”
开展那天,看着来来往往的观众,三个女孩反而有点“平静”:“从一个想法到线上比赛,再到办展,好像每件都是‘不太可能的事’,但做完之后才发现,我们完全没有问题嘛。”
看着不算大的展览空间里,收藏的2000多名正青春的中学生的珍贵记忆,她们真的实现了策划比赛的初衷:给热爱摄影的中学生一个被看见的机会。
比赛征集有热度,线下的展览每天都有人认真观看、认真记录,甚至还有参赛选手特意从广东飞来成都看展
李孜涵自认为是一个想法多、高精力的人。她正在经历的青春,包含了自己心中青春一切应有的模样:“就像这次展览一样,我会纯粹地为了热爱,为了一个突然冒出的想法,去做很多新奇的、疯狂的事。”
刘雨欣觉得自己的青春是“持续探索”——一名普高生探索留学新路径,一名理科生探索有些小众的“艺术史策展”,一个不大喜欢和人打交道的女生探索如何拉赞助、和人有效沟通。
贾蕙心发现“随着课业越来越重,大家都在忙着学习,对‘一起玩’这件事兴趣好像不太大。甚至有时候,忙到忘记自己正在经历青春,忘记还有很多应该体验的生活。”
展览已经结束了半个月,但聊起这段忙忙碌碌的日子,三人似乎对每一个细节、每一个节点都记忆犹新。
她们的这四个月的故事,就像“Vision High”的寓意一样,既有独特的视角,也有向上的力量;
也像爱尔兰诗人乔伊斯在《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》中所言:“去生活,去犯错,去跌倒去胜利,去用生命再创生命”。
此时此刻正走在青春小径上的她们,也在畅想着不算遥远的未来:在心仪的院校里攻读喜欢的专业,依旧热爱摄影,摄影比赛会坚持做下去,依旧敢于尝试是不可能,依旧热衷于自我探索,永不止步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网恋1个月后怀孕,45岁女子被61岁男友拉黑:他与其他女性同居;男友:她骗财骗色,警方已介入
A股收评:沪指涨0.71%续创10年新高,创业板指涨3.57%,存储器、AMD、HBM概念走强
《编码物候》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
路行退出《再见爱人》,节目已正常播出!路行此前辞去上市公司董事会主席职务


